原標題:【班組之星】27年練就一手焊接絕技
1992年,20歲的李宏亮成為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維修中心的一名焊工學徒,那時,他還是一個什么都不會的青工,師傅的一句話讓他記在了心里:“要想成為一名好焊工,靠的是扎實的基本功。”為了盡快掌握技術,李宏亮總是早來晚走,虛心請教,用心揣摩,反復練習,很快就熟練掌握了焊接技術。
雖然只有初中文憑,但李宏亮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在他心里,搞不清設備原理,鉆不透設備構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為此,他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自我“加油充電”上。他不僅購買了大量的書籍自學,還經常為了弄清某一個配件的來龍去脈,對照技術資料,徹夜琢磨研究,直到搞明白。有時,在車間里做不完的工作,他就拿回家繼續做。久而久之,家成了他的“研究所”。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宏亮有了一套絕活:在別人焊接時,聽其音,就能判斷焊接電流與電壓是否匹配良好;看其焊縫,就能知道施焊者的引弧方式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掌握了精湛的專業技術后,李宏亮把所學到的專業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自創多項設計發明,破解工作難題。比如,清掃車、灑水車自帶的作業警示燈信號較弱,極易引發追尾等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隱患。為此,他帶領班組成員一起進行技術攻堅,自行設計加工出高亮度LED作業警示燈,成本僅為市面銷售警示燈的一半,效果卻不打折。
參加工作27年間,李宏亮還進行了設計制作垃圾壓縮車后密封蓋、翻修移動公廁等大大小小數十項技術革新,成為大家信賴的技術能手,也為單位節省資金數十萬元。
“有了好的技術,更要全心全意服務一線。”這是李宏亮的工作信條。春夏秋冬,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里。
一個冬日的凌晨,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李宏亮接到了清運隊電話:“一輛垃圾壓縮車在半路拋錨了,急需救援。”他心里清楚,壓縮車好比戰士手中的槍,車輛拋錨就像打仗沒有了武器一樣,他立刻動身去現場。妻子勸他吃完飯再去,他說:“不行,車壞在公路上,人家不知道多著急呢!”此時室外溫度零下10攝氏度,地面結了厚厚的冰,人在室外一會就會凍得直打哆嗦。到達現場后,李宏亮簡單和司機了解了下車輛情況,便鉆到車底進行維修,等鉆出車底時,他的后背已經凍得幾乎失去了知覺。
一個人的工作崗位也許很平凡,但在平凡的背后,每一點一滴的努力都會化作無法遮蓋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專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停止前進的腳步,就能取得好的成績。”李宏亮說。